朱熹(1130~1200)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又号紫阳,世称晦庵先生、朱文公。徽州婺源(今属江西)人,生于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)。南宋时期理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。
朱熹是我国第一个系统研究读书理论和读书方法的人。他把“格物致知,读书穷理”和“为学之实,固在践履”作为读书的基本原则,并总结出一系列著名的读书方法,他的学生辅汉卿等把这些方法概括为“朱子读书法”。其《朱子全书》中保存的有关“读书法”、“读书之要”、“读诸经法”、“读史”、“训学斋规”等,流布甚广,影响很大,成为中国读书史上丰厚而珍贵的精神遗产。
朱熹读书方法论的精义是:
(1)循序渐进。朱熹认为读书要按照一定的次序,有系统、有计划地进行。他主张如果有两本书,则“通一书而后及一书”;在同一本书中,则“其篇、章、文、句、首尾次第,亦各有序而不乱也”(《朱文公文集》卷74), “且如一章三句,先理会上一句,待通透,次理会第二句、第三句,待分晓,然后将全章反复细绎玩味。如未通透,却看先辈讲解,更第二番读过,须见得身分上有长进处,方为有益” (《朱子语类》卷11)。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,打好基础,逐渐深入。
(2)熟读精思。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,做到学与思结合,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,牢固记忆和掌握。“凡读书…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,不可误一字,不可少一字,不可多一字,不可倒一字,不可牵强暗记,只是要多诵遍数,自然上口,久远不忘。古人云‘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’,谓读得熟,则不待解说,自晓其义也”。“若读得熟又思得精,自然心与理一,永远不忘” (《训学斋规》卷4)。精思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,又从有疑到解疑的过程。“读书始读,未知有疑,其次则渐渐有疑,中则节节有疑。过了这一番后,疑渐渐解,以至融会贯通,都无所疑。”
(3)虚心涵泳。朱熹认为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,仔细认真,沉浸其中,周密思考,反复琢磨,多方验证,才能明辨是非,解决疑难。他说: “读书之法无他,惟是笃志虚心,反复详玩,以为有功耳。”(张伯行《学规类编》卷4)
(4)切己体察。朱熹认为读书要联系自己的知识、经验来理解推断,“将自个己身入那道理中去,渐渐相亲,与己为一。”同时,他认为读书又不可固执己见。 “观书以己体验,固为亲切,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。若只据己见,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同,欲径急而反疏缓也”。
(5)著紧用力。朱熹认为读书要勤奋,抓紧,舍得下苦功夫,花大力气,才能成功。“宽着期限,紧着课程。为学要刚毅果决,悠悠不济事”(见元程端礼《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》卷3)。他很重视情感在阅读中的作用,指出阅读时要精神振奋,有紧迫感,不能松懈, “直要抖擞精神,如救火治病然,如撑上水船,一篙不可放缓。”
(6)居敬持志。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纯静专一的心境和坚定远大的志向。敬,指用心专一。“敬不是万虑休置之谓,只是随事专一,谨畏不放逸耳。”“方无事时,敬以自持…乃应事时,敬于应事;读书时,敬于读书。”同时,他指出为学以立志为先,志是心之所向和为学的目的,目的不明,无以为学。即所谓“立志不定,如何读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