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(我解《论语》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)

时间:2024-12-07 08:26:50

7.2子曰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

【译文】

孔子说:“不多言说,默记于心,坚持学习而不满足,教育别人而不疲倦,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?”


《论语》7.2

【解读】

识——音志,意为“记住”。

厌——满足。

本章中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是千古名句。为了防止出现“好为人师”的理解偏差,本句意译为“坚持学习不知满足,培养人才不知疲倦”更为准确。

儒家所倡导的人才,既有输入端“学”的不知满足,也有输出端“诲”(或者说“用”)的不知疲倦,学以致用,这也是儒家“有为”思想的一种体现。

“默而识之”和孔子一贯倡导的“不用佞”相一致,仁人君子是不强调口才的,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”(《学而篇》1.3)温文尔雅、沉默寡言,“先行其言而后从之。”(《为政篇》2.13)这才是稳重君子的形象。

“何有于我哉”是本章理解的一个难点。它可以有两种译法:一种是:“这些对我有什么难的?”第二种是:“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?”两种译法似乎都说得通。

我没有采信第一种译法,倒不是因为“这些对我有什么难的?”显得孔子不谦虚。而是因为,我觉得孔子这话并不是说自己,极可能是课堂上的一句公开话。他列了三条,让所有人都反思,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?换而言之,本章内容并不是孔子专门用来说自己的谦虚。

成语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出自本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