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?

时间:2024-09-14 10:24:56

五月五,过端午!

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,全国各地的人们往往会在端午节赛龙舟,包粽子,戴香囊,祈平安。端午节早已作为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而深入人心。


那么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如何而来的呢?

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,在春秋战国时期,在中华大地上就已经开始过端午了。

根据目前的史料和文化遗存,可以确定端午节主要来源于长江中下游的民俗的长期演化。具体主要有四种说法:

1 纪念屈原

屈原是楚怀王时期的重臣,因为力主抗秦,被当时的妥协派贵族排挤而被流放。屈原在流放途中创作了大量词作,代表作为《离骚》《九歌》《天问》等,为“楚辞”一派开创性人物。后来楚国国都被秦国攻破,屈原万念俱灰悲痛万分,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亡。

传说人们当时为了救屈原而坐上龙舟在江里来回划动搜寻他,同时因为担心他饿了没有食物又往江里扔了大量的江米团,或者他死了暂时找不到遗体可以让鱼儿吃饱不要吃他的遗体。

后来就逐渐演化成了端午节,人们在屈原五月五日投江那一天通过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。

关于端午的起源以纪念屈原最为主流,也最为历代人民最爱接受。


2 纪念伍子胥

伍子胥之前在楚国因为父亲和兄长被楚王杀害,为了复仇投奔吴国。伍子胥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,说服吴王攻伐楚国,统领大军五战五捷,最后攻克了楚国国都。当时杀害他父兄的楚王已死,于是伍子胥就挖出楚王的尸体鞭尸为父兄报仇。后来伍子胥又辅佐吴王夫差讨伐旁边的越国,越国抵挡不住,祈求投降。吴国一跃成为一代春秋霸主,为列国所仰。

再后来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越王勾践“卧薪尝胆”反吞吴的故事了。但是当时伍子胥看的很清楚,向吴王进谏要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。但是当时越国下了血本,重金贿赂了吴国的重臣,向夫差进馋,污蔑伍子胥,劝夫差不要听从伍子胥的建议,导致伍子胥的提议落空。同时又陷害伍子胥,使得伍子胥失去了吴王的信任,最终被逼自杀。因为临死时又说了越国一定会攻破吴国国都的话,死后被夫差命人把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了江中。

百姓都以伍子胥为忠良于是在五月五日这一天纪念他,是为端午。


3 百越族的祭祀礼

在春秋战国时代,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存在着一些部族统称为百越族。他们以“龙”为图腾,自认为是“龙”的传人。端午节为百越族祭祖的节日,这一天人们焚香草,沐药浴,喝雄黄酒,吃粽叶江米饭。百越族人认为这一天草木的药性最强,焚香草泡药浴可以防治皮肤病和祛除蚊虫病害。因为此时正是长江中下游和华南雨季最盛的时候,可以通过祭祖祈求健康平安。百越族后来在西汉武帝时期彻底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,端午的习俗也就为中华民族全体所共享。


4 纪念神话传说曹娥

在浙江绍兴有一座曹娥墓。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名叫曹娥的十四岁女子非常孝顺。她的父亲有一天在江中溺水,曹娥沿江找了十七天未见父亲踪迹,于五月五日投江,五天之后抱父尸体而出。人们感于曹娥的孝顺而为她于五月五日设节纪念,是为端午。


端午节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代代流传,一直到了今天。我们可以这样认为:古代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,为了纪念伍子胥,为了祭祀祖先,为了纪念孝女通过长期的文化和民族的融合,一直发展到了今天的端午节。端午节在此时此刻的今天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生机,人们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,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新的传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