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”
除了感叹这个名字的冗长拗口
你知道吗?
他是世界上创立表演理论
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开路先锋
他的论述
帮助了初学者顺利地走上表演的正轨
他理论研究体系的集中呈现在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》中,共分为四卷。
第一卷《我的艺术生活》不仅是他个人自传式的叙述,也是“体系”中全部著作的引子;第二、三、四卷共分为两大部分,即“演员的自我修养”和“演员创造角色”。
他在1938年出版的《演员的自我修养》的序言中写道: “体系”著述工作早在1907年就开始了。
这套著作他写了30多年
直至临终前
他还在努力地研究着表演。
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首先强调了表演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,以及演员的表演立足点和目标。
他以审美上的“求真”为标尺,积极倡导演员首先要做到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,要以内心活动自发地连接起肌肉的活动,要表演出如同在真实环境里的“真切感受、真正体验”。
研究发现,这种表演追求内心体验,因此也显得更加“真实、细腻、可信”,这是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合格演员必须研学的内容。
传闻中契诃夫带领《海鸥》剧组共同看剧本
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后来又投身研究“形体言语动作分析方法”,以丰富将内心体验作为核心的戏剧理论。
他客观地提出表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,而非一个单纯的、孤立的、技巧上的方法;他在研究、制定内部体验技术的同时,未曾忘记探讨外表体现技术制定的问题,他认为创作的这两个方面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,它们是相互制约着的。
由此,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简单定论为“体验派”代表是不够客观和慎重的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一个从内到外、从体验到体现,全方位进行研究、论述的理论体系。
本文将介绍的 《表演训练教程》将结合表演教学的逐步递进,由浅入深地解析斯坦尼斯夫斯基理论体系对表演的指导意义。
镜子的使用要非常小心
因为它会让演员
不看自己和角色的内心
而只关注外在
—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
《表演训练教程》中,通过初试表演的设计使学生意识到表演并非像自己想的那么容易,尴尬、羞涩、手足无措、大脑出现空白等情况是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;促发学生们分析为什么我的表演会出现这样的情况,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给予学生10分钟准备时间上台展示个人关于“我是……”的吹牛表演
教师对在初试表演中发现的紧张、尴尬等普遍问题归纳陈述,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窘状。
表演者兴冲冲地走上舞台面对观众时,大部分表演者却立刻变得几乎无法自持。他们或羞涩,或犹豫,张口结舌,根本做不到像正常人那样说话和行动;他们的身体僵硬得像根棍子,无法自如移动;他们越是迫切地想要去取悦观众、表现自己,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状态,越是显得手足无措,洋相百出。
满怀信心的第一次表演,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?
这是因为出现这类情况的学习者,在初试表演时背上了“表演”的包袱。之所以说它是“包袱”,是因为它给了表演者一定的心理暗示:“这可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的一次公开展示,我一定要好好表现。” 于是,在这样的压力之下,表演者不免变得紧张起来,而紧张势必带来肢体僵硬、口齿不清、表情不当等等情况。
同时,也因为初试表演者都很想能表演得精彩、生动一些,所以他们一边演着、一边总在不停地进行着自我判断。
想象一下,当表演者的内心像竖立着一面镜子,边演、边审视,杂念丛生,他的注意力是不是必然转移到角色之外呢?!他的表演和内心感受根本就是两回事,角色的表演效果当然就是不真实、不自然的了。
内心注意力对演员来讲尤为重要,因为角色的生活都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的。
—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
我们应时时把在舞台上所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摸到的、感受到的东西作为自己的关注中心,努力做到“真听、真看、真体验”。你的思维被角色所需要的注意力占满了,杂念的干扰自然无缝可钻,这是我们跨越学习表演第一道“门槛”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