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古城门系列之阜成门

时间:2024-12-17 10:28:18


阜城门,曾为明代太原城的城西北门。原称“通汾门”后改为“阜城门”。这里南临饮马河,北靠黑龙潭,长年累月低洼潮湿,雨水、污水大多退积于此。只因这里的地势相对于更显低的水西门而言较高,俗称“旱西门”。

《阳曲县志》所载,宋天圣三年(1025)和明嘉靖年间,汾河两次在同一处决口,从城门流入城去。清光绪十二年(1886),汾河又从这里决口,冲破堤坝。当时阜城门有备,水未能入城,但大水从低洼的水西门和大南门决口过墙而入,太原城内变成泽国。水患后,积水无法退去,加之雨水积存,便成为太原城中最大的积水湖。南片称“西泽河",北片称“黑龙池”,中间的水道叫“黄河套”。

饮马河据说是军饮马处而得名,关于饮马河名的来源,今有两种说法。其一,明初晋王府护卫军饮马于此,故名。其二,清时为驻军饮马处,故名。何说为准?不得而知。至于饮马河的别称“文漪湖”,则是因此河距县、府学宫颇近,为兴文运而名之。时下之饮马河,已被辟建为一座街形湖园,湖面小桥横跨,湖畔凉亭、水榭毗连,湖环周是高耸的居民楼建筑。小桥、流水、高楼、亭榭以及往来的游人、高唱的票友,形成一幅新的生动的太原民俗画。

说“旱西门”不能不提“金刚堰”和“柳溪街”。从旧志中,我们可以看到,明之后的金刚堰,共分八个防洪堤段,分别取名为“长字段、堤字段、永字段、固字段、汾字段、泽字段、安字段、澜字段”。取每段第一字,则可组成“长堤永固,汾泽安澜”句。人们希望这段大堤能像佛经里的护法金刚那样,有一个永久不坏之身。人们赞誉此段工程坚固,称为“金刚”堰,喻其坚硬不可冲坏之意。八十年代初期,在金刚堰一带建成宿舍区之后,即命名为金刚里。

至于“柳溪街”,据史书记载。建国初期的旱西三巷,是在的“柳溪”故址之上建成的,1982年更旱西三巷之名为柳溪街。宋初,这一地带是太原城外西北隅的汾河荒滩,汾河常在这里决口,危害城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。宋天禧年间,并州知州陈尧佐为治理汾河水患,在汾河大坝之东,又套建环坝新堤五里,引汾水贯注其中,把它作为汾河洪汛期间的分洪缓冲地带。为了加固这段新堤,陈氏亲率城民植柳树万株于堤坝之上,建(木大)华堂、彤霞阁于众柳之间,于堤内汾河淤积的沙滩之上种荷植藕,取名“芙蓉洲”。绿柳婀娜、荷叶田田、水光湖色、亭阁相映的自然园林,获“柳溪”之美称。或泛舟于湖面,或涉足于亭阁,或漫步于柳荫,成为宋金时代太原的风景胜地之一。有诗赞美柳溪胜景。诗曰:“堤边翠带千株柳,溪上青螺数十峰,海晏河清无个事,画楼朝夕几声钟。”如今,柳溪街树木葱茏,春来绿意盎然,夏时清凉宜人,秋至色彩斑斓,冬则冰清雪洁,整条街充满了诗情画意。

遥想当年,站在阜城门城楼上,西望,苍山如黛;俯视,汾水碧透。洒在水面上的夕阳,波光鳞鳞,黄金万点,此刻的汾河已成一条白色的飘带了。河面上,舟楫穿梭,鹜鸟翻飞;这不正是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河水共长天一色”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