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翦商》深度剖析(《翦商》不要凝视深渊,虽然深渊就在那里)

时间:2024-12-06 08:11:38

“也许,人不应该凝视深渊,虽然深渊就在那里”,这是《翦商》“后记”中的最后一句话。

《翦商》是一本惹起热议的书,后来因作者李硕重病再度持续升温。我是最近刚打开这本书的,尽管已被无数评论和读后感剧透过,但合上书的那一刻,我依然清晰听见了自己无法平缓的呼吸。

李硕说,这趟去往原始时代的新奇旅行,于他是“一场无法解脱的恐怖之旅,犹如独自走过撒满尸骨的荒原”;那么于我来言,阅读这本书,便是一场假设穿越却又无法中途抽身的“震撼之旅”。

“穿越假设”,我对书中第一章提到的这个词印象深刻。因为,打开这部以人祭为线索的夏商周启示录,随着尘封已久的上古历史被缓缓展开,你会真的如穿越般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。扎实的史料,暗黑的内容,灵动的叙述,既引人入胜,又引人深思。

01

以身献祭的商纣:殷商因何而亡?

《翦商》所描述的历史,从四千年多前夏朝(二里头文化)出现开始,直至三千年多前商朝灭亡、西周建立,其时间跨度长达一千余年。

在传统的上古历史叙述中,商周易代一直因史料不可考而模糊不清。但当考古人的手铲将那个蒙昧蛮荒的时代层层挖开,在残肢断骨、青铜游龙背后,一个遥远而巨大的想象空间便被突兀释放。

跟随作者的笔,我们在二里头、盘龙城、台西村等遗址中,目睹着祭祀坑中的累累骷髅、屠宰场里混杂的人兽骨、奠基槽里装着幼儿尸骨的陶罐……冷静的字里行间,触目心惊的,是腥红的血色;不绝于耳的,是人牲(活人)的挣扎呼号……

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形成的人牲献祭,经夏朝(二里头)沿袭至殷商时,其残酷血腥已是登峰造极。到商纣末年,纣王更是热衷于用显贵献祭,这让殷都贵族陷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恐怖之中。李硕说,或许这才是商朝最终失控并灭亡的直接原因。

其实,在人们无法想象其残忍的殷都,也有着让人无法想象的辉煌,所以如果仅是周人的威胁,或许原本不值一提。但,如果有了数条内线的参与,那一切就另当别论了。

牧野之战,周武王和他的同盟军都是“西土之人”,是世世代代为殷商提供献祭原料的羌人,想要改变人牲命运,他们是没有丝毫退路的。而人数明显高于西土联军的商军,却毫无征兆地突然自行解体,互相砍杀,瞬间溃散。

牧野战败那天的傍晚时分,商纣王登上储藏宝物的“鹿台”,把贵重玉器堆在身边,葬身火海。后世大都将这一幕理解为纣王走投无路,而作者却认为,按照商人理念,这应该是一场以王为祭品的最高级的献祭。

不知烈焰中的商纣王,有没有忆起曾祖父武乙。若干年前,正是他将周族纳为商朝附庸,开启了姬周与殷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故事。

02

文王地窖里的秘密:《易经》记录了什么?

商武乙王做了一个在当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:接纳从北部山地迁来的小部落周族,允许他们在周原定居。从此,周族族长最主要的工作,便是征伐各种戎人,为商朝缴纳充当人牲的俘虏。当时的周族首领,便是文王周昌的祖父古公亶父。

商纣王继位时,周昌三十多岁。当儿子们能分担一些族长事务后,他开始研究占卜、祭祀、通灵等。他最初想要卜算的,应该还是跟捕猎羌戎有关,但渐渐的,他开始尝试获取和利用商朝上层的占卜通灵技术,毫无疑问,这在当时是僭越的。

在今天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北侧,出土了四合院样貌的文王大宅,南起第二间西厢房墙壁下,挖出两间密室。李硕经过考证,断定这里便是占卜和镌刻甲骨文字的秘密工作室,文王应该正是从这里开始了他最为隐秘的事业:翦商。

密室出土的龟甲上,文字细如蚊腿、小如粟米,可以想像,周昌为了保密,是如何把自己关进不起眼的西厢房,躲进暗无天日的地窖,悄悄做各种占卜推演和刻字,还要把字刻得尽可能细微。周文王创作的《易经》,正是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。

在李硕对《易经》卦爻辞的解读中,我们吃惊地发现,周文王与商纣王的时代被复活了,原来这部传世经典中记录的,竟是大量真实生活,其中有俘虏人牲的技巧,有捕猎并押解俘虏的经验,更有周昌父子到殷都的诸多观感和经历。

在《易经》中,“困卦”“坎卦”“讼卦”“观卦”等所记录的,是周昌在殷商看到的惊悚祭祀场景以及被困狱中的生活;而“剥卦”所记录的,则很可能是其长子伯邑考被献祭的细节。

作为伯邑考的父亲和弟弟,周昌和周发和献祭者一起吃下祭肉,这对于后来的周文王和周武王来说,是终生无法忘却的痛。而伯邑考被纣王献祭,也让“翦商”大计无可退却。被释放回到周原的周昌很快宣布“受命”于上帝,以灭亡商朝为使命。

03

周公与孔子接力:华夏新文明如何源起?

周文王“受命”称王十余年后,庞大的商王朝灰飞烟灭。周武王君临天下22个月后病逝,年幼的周成王继位,周朝进入周公旦摄政的特殊时期。

辅政期间,周公除了平定叛乱、采取措施巩固新王朝之外,还做了一项非常重要、但又有意让后世遗忘的重要举措,那就是废止以人献祭的商文化。

这是一场历史文献从未提及的变革。周公销毁商王的甲骨记录,拆分商人族群,大规模搬迁商族部落,随后用一场大火,将富丽堂皇的商王宫殿化为灰烬,巨大的城邑从此沦为荒野,只剩下深埋地下的无数甲骨卜辞、献祭人牲,默默等待后人的问询。

在周公辅政时期的所有文稿中,商周王朝更迭被归因于纣王无德,而在其背后,周公要抹杀的,是关于血祭的所有记忆;也是自古公亶父以来,周人为商朝捕猎羌俘的不光彩历史;更是其长兄伯邑考死于献祭、父兄不得不分食其肉的惨痛经历。

然而,周公不敢销毁的,是文王留下的《易经》。不过,为了掩去《易经》里商文化的痕迹,周公在文王创作的卦爻辞之后,加上了与本意完全不同、富于励志说教的象传。

五百年后,晚年孔子有缘读懂了周公的良苦用心。在《诗经》《论语》《礼记》等经典著作中,李硕捕捉到孔子晚年频繁研读《易经》、并发现周公隐藏真相的痕迹。

可以想象,作为商朝王族后裔,孔子应会感念周公给商人的生存机会,也会深深理解周公的宽容与伟大。作为这段隐秘史的受益者与破译者,孔子应该有太多想说又不能说的话,于是他经常在梦中与周公相会,临终前还感慨“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”。

孔子晚年最重要的工作是编辑儒家经典“六经”,其继续周公事业的用心,集中体现在对《尚书》的编辑和选裁上。《尚书》是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文献汇编,孔子所选用收录的都是符合周公精神的篇章,稍有违背周公精神的,全部被弃用。

所以也可以这样说,“六经”是孔子时代符合周公精神的华夏社会历史知识总集,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基石,也是后人了解商周文化几乎唯一的信息源。就这样,周公与孔子以跨越五百年的一场接力,合作完成了华夏文明的彻底转向升级。

写在最后:

我不知道这部《翦商》是不是已经逼近了历史真相,但从李硕老师史学家的洞察力、小说的表达力中,我们读出了他小心求证、大胆推测的严谨、勇气与赤诚。

翦商,不只是一次重大的王朝更迭;《翦商》,也不止是一部好看的历史书籍。

明知“人不应该凝视深渊”,却痛苦地穿越暗黑,点亮照向上古的一线火种,李硕通过这本书,带给我的远不止震撼,而我,则想回馈他深深的敬意。